每日新闻网四川讯 金秋十月,稻谷飘香。2025年10月15日,布拖县地洛镇依子村的两位老党员——68岁的吉拖尔日和72岁的赤黑你使,背着沉甸甸的布袋缓缓走来。布袋里装的不是珍贵礼品,而是今年村里新收获的稻米,颗粒饱满、米香四溢,这是两位老党员代表全村的群众,给帮助他们解决“用水难题”的布拖县地洛镇党委政府送上的“感恩礼”。

布拖县地洛镇依子村地处山区,和睦大堰是村里灌溉的“生命线”,覆盖着全村200多亩农田。前几年,由于堰渠年久失修,淤泥堵塞、堤坝渗漏,一到灌溉季节,水流便“断了档”。尤其是村里的水稻田,因为缺水,近几年几乎处于“撂荒”状态,村民们只能改种玉米、土豆等耐旱作物,收成大打折扣。“以前这和睦大堰堵得死死的,天旱的时候,地里的庄稼都快渴死了,我们看着心里急啊!”提起曾经的和睦大堰,吉拖尔日的语气里满是无奈。
2023年开始,布拖县地洛镇党委在开展“走基层、解民忧”活动中,得知依子村和睦大堰的困境后,立即组织工作组进村调研。镇党委书记带队,沿着堰渠徒步查看,从源头到末端,逐一记录堵塞点、渗漏处,还召开村民座谈会,听取大家的意见。“当时镇里的干部跟我们说,‘一定把大堰修好,让大家重新种上水稻’,我们一开始还半信半疑,没想到他们真的说到做到。”哈马色尔回忆道。
2024年初,和睦大堰修复工程正式启动。地洛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,协调专业施工队伍,同时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建设。吉拖尔日和赤黑你使虽然年事已高,但也主动加入,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,帮忙搬运砂石、清理淤泥。“党员就得有党员的样子,政府帮我们修大堰,我们自己更得出力。”吉拖尔日说,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,村民们也纷纷主动参与,有的出工、有的出设备,原本计划8个月完成的工程,只用了6个多月就顺利完工。
“我们这代人,都是种水稻过来的,看着好好的水田变成旱地,心里不是滋味”。赤黑你使是有着45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还记得几年前,和睦大堰水流顺畅,每到夏天,稻田里绿油油一片,秋收时稻谷堆成小山的景象。可随着时间推移,堰渠问题越来越严重,村民们也曾自发清理过,但缺乏专业工具和规划,效果微乎其微。“后来大家也没了心气,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,村里的田就这么荒着。”
修复后的和睦大堰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清澈的水流沿着堰渠蜿蜒流淌,直达每一块农田。今年春天,村民们终于又能在田里插上秧苗,看着嫩绿的秧苗在水中舒展,大家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“今年雨水也顺,大堰的水一直很足,水稻长得比以前还好!”秋收时节,依子村的稻田里一片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变成了饱满的稻米。据统计,今年村里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200斤,比几年前还高出了200多斤,200多亩稻田总产量突破16万斤,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丰收了。
“这米是今年刚打的,干净得很,你们一定要尝尝!”在镇党委政府的坝子上,吉拖尔日和赤黑你使小心翼翼地打开布袋,捧起一把新米,递到镇干部手中。“没有党委政府帮我们修好大堰,就没有今天的好收成。这米虽然不值钱,但却是我们全村人的心意,感谢你们为老百姓办实事、办好事!”

面对两位老党员的深情厚谊,地洛镇党委书记动情地说:“这两袋新米,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,也是最珍贵的‘礼物’。为民服务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,只要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,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。”他表示,镇党委政府将继续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把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,让更多像依子村这样的村庄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、越走越远。
如今,依子村的稻田里,不仅种出了丰收的稻米,更种出了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与期盼。那流淌在和睦大堰里的清水,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土地,更滋润了群众的心田。在各级党政府的关怀下,依子村正以崭新的面貌,朝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稳步前行,而那两袋新米背后的故事,也将成为地洛镇党群同心、共促发展的生动缩影,在当地百姓口中久久流传。(布拖县委组织部:胡魁明;布拖县地洛镇:单明磊)

浏览量:
5121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0110537号
每日新闻网-四川http://www.everyday-news.cn/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